首页 > 党史研究 > 资政研究 > 正文
渭南精神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17-08-08 17:08

刘会锋

渭南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是渭南几千年来孕育、形成、遵循和沿革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即“活法”,是渭南的气质、风骨和灵魂。反映了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机制、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是我们看懂、看透、看清渭南人的一把钥匙。只有科学地揭示出渭南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为陕西东大门建设起到巨大的灵魂支柱、鲜明的旗帜导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一个缺乏历史思维的民族,难以认准前进的方向;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民族,难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峰;一个缺乏实践思维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从历史的视野、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三维空间的结合上寻求共同点,才能提炼总结出精准独到的渭南精神。


一、渭南精神存在于悠久历史长河中

首先,渭南精神是渭南地域的文化符号。渭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一部分,其地域特征必然带有中国的显著印记。从地理位置看,渭南位于陕西关中渭河冲积平原最宽阔的东部,是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重地。黄河从北向南、渭河自西向东、洛河从西北向东南交汇于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脚下,兼享“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利。这种“见仁见智”的独特区位,在于“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渭南精神的物化形态,集中表现在渭南1.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名胜古迹、陵墓祠庙和水利工程等历史遗存,是渭南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见证。作为记载仓颉造字历史的仓颉庙,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最早的战国魏长城,体现了渭南人2300多年前的智慧、勤劳和勇敢;郑国渠始开关中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之先河,是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西汉的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华阴西岳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文化氛围浓厚,素有“陕西故宫”之称;潼关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下雄关,“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党家村作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粮仓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洛惠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大荔、蒲城、澄城三县人民的灌溉条件,成为关中东部著名的富民工程。这些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千百年来穿越时空的隧道,历经世事的沧桑,承受战火的洗礼,傲然挺立,泽被后世,无不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的渭南人一诺千金、以天下为己任、砥砺奋进、永不满足的文化内核。

其次,渭南精神是渭南人的文化特质。在渭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英贤将相,代不乏人。“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力助秦始皇平定天下、统一六国的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功高盖世,名垂千古;“史圣”司马迁写出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封建社会优秀廉政文化的楷模“四知”太尉杨震出生、生活、安葬在这里;与秦始皇齐名、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隋文帝杨坚,创建了不朽的伟业;渭南还是唐朝文武双全的名将张仁愿、三造唐室的大将郭子仪、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刚正不阿的北宋政治家寇准的故里;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尸谏朝廷、丹心昭昭的清代爱国名相王鼎留下了千古诤臣的美名;震憾西北地区的渭华起义,在我党土地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陕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王尚德、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政治活动家屈武、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开国上将张宗逊等都是渭南人的骄傲;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勇壮举,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传说;渭南“03•8”百年不遇的渭河之殇,考验了渭南人不屈的脊梁,铸就了弥足珍贵的抗洪精神,成为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英雄人物对历史进步的重要和关键作用。上述这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明显痕迹的历史人物,就是渭南这一方水土涌现出来的渭南人中的优秀代表,是我们渭南人的区域自豪。是什么力量滋养、熏陶、培育了他们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渭南精神,就是渭南人长期秉承的深入骨髓、流入血液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行为方式、方法,是渭南人说到做到、敢做敢当、坚韧不拔、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质和进取状态。

再次,渭南精神是渭南文明持续演进的结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赋予了渭南深厚而悠久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发源于渭南的同州梆子、老腔、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以及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建国以来经历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渭南的农耕文化又被赋予开放包容、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新内容。建国以来,渭南一直是全省的农业大区,特别是粮、棉、油主产区;同时,渭南还是修建三门峡水库的移民大区。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比较悬殊的年代,这些都为国家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和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贡献,彰显了渭南人淳朴敦厚、忍耐负重、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第一家民营运输公司、第一条私人收费公路及第一架由农民建造的黄河大桥先后出现在渭南;成立于1988年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是较早的;2012年,渭南推出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改革、社会中介组织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都体现了渭南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二、挖掘渭南精神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渭南精神的涵盖更加贴切、中肯和到位,我们应以渭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思维背景,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依据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渭南地域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挖掘提炼渭南精神的基本依据。渭南精神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要符合渭南的发展现状、所处阶段和区域特色,避免左或右的偏差,做到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其次,植根历史,基于现实,昭示未来。渭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五千多年历史沧桑的碰撞、融合、洗礼和积淀,逐渐形成一脉相承的渭南精神。一方地域养育一种气质,一个环境塑造一种精神,一部历史传承一种传统。这种气质、精神和传统,熏陶、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渭南人筚路蓝缕、生生不息、求实创新、顽强奋斗,为渭南精神积累和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历史元素。渭南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农业社会,目前步入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渭南迟至1995年才撤地设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大规模的新型工业化时期,比关中其他市晚了几十年。与陕西关中和晋陕豫三角经济区各市的综合实力比较而言,渭南尚属于欠发达地区,且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最东部。渭南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8:55.2:30,城镇化率仅有36.5%。从十二五规划和更远的发展前景来看,我们任重道远,倍感压力,亟需只争朝夕,奋发进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就是我们揭示渭南精神的立足点和要昭示的主要内容。

再次,提纲挈领,精择其要。经济、政治、文化构成渭南发展历程的三要素。对这三要素从纵向和横向的维度,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又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推敲,在比较、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挖掘和提炼出精准独到、特色鲜明的渭南精神。例如: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重庆精神是“重山重水、重情重义”,大连精神是“创造、创业、创世”。

第四,通俗易懂,人文至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渭南的556万人民既是宣传渭南精神的代言人,更是理解、认同、接受、践行渭南精神的真正主体。因此,渭南精神要避免晦涩难懂、冗长繁琐、似是而非、难以操作的表述语,力求立意准确、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利于操作。将渭南精神以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润物无声的有效形式,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推进改革、促进和谐的实际行动,达到积极的社会效果。


三、渭南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渭南精神提出的时代背景:渭南精神是渭南在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与理性抉择,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首先,渭南精神是渭南人民文化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渭南作为陕西的东大门,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渭南精神的挖掘和提出,既是对渭南历史文化的弘扬,又是对渭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是渭南人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渭南人的文化自信,是渭南人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期待的集中反映。面对目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的挑战,渭南精神必将为渭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其次,渭南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区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的有效载体和表述方式,使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更加凸现感召力和亲和力。渭南精神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规范,体现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赋予了核心价值体系以本土情境和实践内涵,推进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大众化、生活化。

再次,渭南精神是渭南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提升城市的精神力量是创新城市发展动力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既要着力于硬实力的增强,更要努力营造城市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形成城市独特的人文文化和城市灵魂。不论城市的经济如何发达,物质如何富裕,如果不具备有持久影响力的城市精神,那么这座城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就缺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就不会产生强烈诱人的吸引力和持久顽强的竞争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渭南作为陕西东部新兴的中等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正在日益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文化的发展略显滞后,崇金尚权成为一些人追求的价值标准,文化层面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道德情操等有所缺失、失范。因此,通过提炼和培育渭南精神,必将更好地发挥精神力量在渭南快速发展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渭南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渭南精神的基本内涵:通过历史的追溯、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挖掘,我们可以逻辑地得出渭南精神的表述语为:“诚信、担当、坚韧、创新”,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浑然一体地成为渭南精神不可或缺、难以分割的基本元素。

1.诚信---渭南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体现的是一种品格和境界。“诚”即诚实诚恳,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二者的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即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他被视为主体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经商之魂。

2.担当---渭南精神的品质

担当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极进取、责重山岳、勇于负责、真抓实干的优秀品质,必须具备优良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担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是“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坦荡,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3.坚韧---渭南精神的特征

坚韧体现的是一种作风和态度。指人的性格品质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坚忍而有韧性,特别是人面对危险和灾难时坚定坚强的耐力、勇气和后劲。在任何挫折困难和威胁利诱面前都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畏惧懈怠、虎头蛇尾、知难而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靠一份坚韧,决不放弃耕耘。“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谦逊而坚韧的。”

4.创新---渭南精神的精髓

创新体现的是一种动力和状态,是渭南精神的内在驱动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超越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到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的活动。从认识的层面上讲,创新就是更广、更深、更远地观察和思考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实践的层面上讲,创新就是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在理论和实践上比起以前有所突破和超越。


四、在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征程中弘扬渭南精神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省委、省政府在我国东部跨越、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战略背景下,为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开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渭南成为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弘扬渭南精神,就是要为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首先,使渭南精神成为渭南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遵循。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取向的评价和看法,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而城市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价值观,是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因此,将渭南精神熔铸为渭南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在理论上合乎逻辑,在现实中切实可行。践行渭南精神,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为渭南人民评判事物的价值标准,成为全体市民自觉依循的价值导向。行为准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选择具有最大正能量的行为价值的取向过程和正确的判断标准。要充分发挥渭南精神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引领作用,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职场净化和行业规范作用,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和谐亲情和健全伦理作用,在个人品德建设中的人格塑造和精神感召作用。目前,正在全市深入开展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作风纪律大整顿、大排查活动,以及一把手“当好标杆、向我看齐”讲做评活动,就是诠释、弘扬、践行渭南精神的实际行动。

其次,使渭南精神成为渭南两个文明建设的方向主导。

1.渭南精神是渭南城市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标志和新的逻辑起点。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要高度自觉地认识文化对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作用,把握渭南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承担推动渭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责任。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就是要有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渭南区域文化的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系数。

2.渭南精神是渭南文化创作传播的基本主题。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分为创作、制作、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创作的成果是作品,经过制作转化为产品,通过传播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最终进入文化消费环节。由于文化产品既具有一般的商品属性,又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实施文化产品创作和制作环节中的渭南精神的融入以及传播和消费环节中的渭南精神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使渭南精神成为文化产品创作、制作、传播、消费的基本主题,为渭南人民提供奋发向上、富有特色的精神食粮。

3.渭南精神是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灵魂。在渭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文化特点,进而凝结为“诚信、担当、坚韧、创新”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这种精神品质已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灵魂。在保护历史文化“物”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历史文化“文”的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品位,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同时,弘扬渭南精神,还要推动文化的革故鼎新,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为人需、文为人创、文为人享、文以化人。

再次,使渭南精神成为渭南加快发展的理念与追求。

1.渭南精神应成为渭南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实是一种规则与制度,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高楼大厦的森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只是城市的外壳,而建构与形成系列制度才是城市步入自觉阶段的根本标志。城市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统一体。制度的背后是精神。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变革,必须遵循一个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的灵魂就是城市精神。城市制度就是城市精神的显形化、具象化、规则化。用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全面深刻地分析把握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推动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基本前提。“诚信、担当、坚韧、创新”的渭南精神,必须成为渭南城市制度的精神标志,渭南城市的制度设计和革新必须以渭南精神为核心理念。唯有如此,渭南才具有其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才具有其恒久的活力和特有的魅力。

2.渭南精神应成为渭南城市管理创新的目标追求。渭南精神为目前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目标、较新的思路和方法。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之间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和完善我市走在全国前列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改革和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并以点带面,拓展改革领域,加快改革进程,为渭南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进一步明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定位,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要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手段,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要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按期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3.渭南精神应成为彰显渭南中心城市功能的文化载体。城市精神是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的文化凝聚。渭南由于撤地设市时间较短、经济基础较弱、城建投入不足等原因,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把渭南打造成关中最适宜人居绿色生态园林城市的进程中,要注意把渭南精神渗透、贯穿、内化在中心城市的向心凝聚功能、中心辐射功、示范带动功能和服务保障功能之中。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加快发展、积累传承、潜移默化,一个既具有现代化城市“硬件”功能、又具有现代化城市“软件”实力的陕西东大门必将展现于秦东大地。

@copyright 2017 渭南党史网
电话:0913-2126435 邮箱:weinandstx@163.com 备案号:陕ICP备17014370号